大別山的地質結構
大別山山地地質構造基礎是古生代華力西中期的秦嶺大別山褶皺帶,主要由前震旦紀地層和侵入巖構成,以花崗巖、片麻巖等為主。麻城以東部分受燕山運動影響更為顯著。山地經褶皺後,曾一度準平原化。現今山地輪廓為此後的斷層運動所形成。斷層運動至今仍在進行,1923年霍山大地震即為明顯一例。
大別山中山面積約占全部山區15%,其馀多為低山丘陵。山間谷地寬廣開闊,并有河漫灘和階地平原,是主要農耕地區。山地多深谷陡坡,地形復雜,坡向多變,坡度多在25°~50°。大別山地勢較高,南北兩側水系較為發育,分別注入長江和淮河。注入長江的主要河流有倒水、舉水、巴河、蘄河、浠水、大悟河、灄水、潛水等;流入淮河的主要河流有淠河、竹竿河、潢河、灌河、史河等。
巍峨大別山,重要的地質遺跡分布十分廣泛,出露了超過28億年的古老的造山帶根帶物質,發育了與板塊俯沖-碰撞有關的典型高壓—超高壓變質巖,保留有完美的構造活動形跡,展現出強烈巖漿活動的產物。具有全球對比意義,是全球研究造山帶大陸動力學的經典地區之一,是地質學家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地帶。
大別山地質公園及周邊區域,出露了國內罕見的距今28億年前的古老變質巖——紫蘇石榴黑云母片麻巖和大片的原始造陸花崗侵入巖——“TTG”巖系,即:英云閃長巖、奧長花崗巖、花崗閃長巖三類巖石的組合。這些被稱為“大別山之根”的古老巖石是大別山古陸核最古老的物質,也是地球演化中古陸殼形成的證據。
注:以上圖片文字均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